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

【今周刊】台南,老味道 新生命(上)

撰文 / 游智維
出處 / 今周刊   888期



若觀念能從民間自覺有所感受而發起,知道老屋所代表的文化價值,也能維持必須存在的經濟收益,這些老房子就自然會被留下。

常常在採訪時被問起:「為什麼那麼喜歡老房子與老東西呢?」我想是小時候那些潛藏心底的記憶吧。
宜蘭壯圍鄉下務農的庄腳孩子,沒有太多現代的玩具,爬到蓮霧樹上、在溪邊釣魚摸蛤蠣、拿水瓶灌蟋蟀這些遊戲以外,我最喜歡的,便是到村子舊聚落裡,某些人已搬離的老屋舍中探險,與玩伴們從屋後窗戶攀爬進去,找尋一些屬於我們的祕密基地。

牆上的日曆定格在搬離的那日,泛黃布滿灰塵的早期雜誌、報紙、書籍,古樸有著家族記憶的空間與家具,有時候廚房還有些醬油、黑醋瓶罐放在爐灶上;彷彿時光被瞬間凍結凝住,幻想自己回到這過去的年代。

初中畢業的十八歲懞懂年紀,求學隻身移居台南,這一待,轉眼便是二十多年過去,這座古老城市像是家人一樣的親密依靠,成就了另一個故鄉。

老建築無法承受現代化之輕?

三百多年來文化的累積,從荷蘭明鄭滿清、日治光復至今,這座南方臨海的城鎮承載著不同年代的歷史與軌跡,刻畫著生活脈絡的建築,卻一一地逐漸消失,眼看著喜愛的老房子凋零受到拆除剷平,心中實在難過不已。因為這社會追求著稱之為現代化生活的表象進步,便希望將過去在成長中的美好,現在卻代表著落後、破舊的部分遺忘丟棄。

一開始,我們只能參與遊行大聲抗議,當在某些地方的歷史建築將遭拆除,我們急急忙忙地呼朋引伴結夥出現,聲嘶力竭地呼籲喊叫,期待這些聲音能有那一點點的可能被聽見。對抗著政府機關與既得利益者龐大的對立力量,卻發現自己絲毫無能為力,那時,曾經只能哭泣。

也許悲傷也是一種力量吧!我們開始思考著如何才能改變現況,在沒有專業背景與財務實力下,用屬於這個世代的方法。

倘若旅行是個導師,在日本京都為何能留下如此豐富的文化歷史?想像踩著石階爬上吉田山上的茂庵喝杯咖啡配著蛋糕,望著林中遠處的京都城市一方風景;想像住在每人每晚至少三萬五千日圓起的御三家傳統町家旅館中,走在嘰嘰叫的木地板上進入房間,盤腿在榻榻米地板上捧著熱茶望著種滿植栽的坪庭。

想像從寺町通逛起,賣茶的一保堂、賣紙的紙司柿本、賣墨條的古梅園、賣筆的龍枝堂、賣文房的鳩居堂、賣二手書的竹苞書樓、賣掃把的內藤商店,到賣扇子的宮脇賣扇庵,每間都是超過百年的生活用品老店。這些共同的元素在於,處處都是由美麗老屋子所搭配著的珍貴,沒有任何一處可以被取之代替。

溝通文化與經濟價值可並存

倘若京都可以,台南為何不行? 若是這觀念能從民間自覺有所感受而發起,知道老屋所代表的文化價值,也能維持必須存在的經濟收益,這些老房子就自然會被留下!所以我們開始在台南過著老房子的生活,在安平台窩灣民居的三合院裡起床,漫步清晨無人安靜的巷弄時光。

在「正興咖啡館」的百年清代紅磚牆下享受早餐,閱讀著作家黃小黛記錄舊城生活的《散步阮台南》;在「草祭二手書店」的印刷廠街屋,挑高六米的空間裡閱讀,文字與紙張的味道特別清晰鮮明;在「十八卯」日式茶屋中沏壺鷲嶺紅茶,號稱台南在地海拔最高十四米的限量烘焙。

孔廟對面,從牌坊開始延伸的府中街,在僅有張開雙手寬度的死巷中,台北全家移居的「layoo來喲」,師法孔廟飛簷變成限量手工包;在木造的樑柱瓦片下,扒口白飯配著節氣食材料理,「小滿食堂」充滿了媽媽的手藝與傳承滋味;在「雞屎山學院」裡小酌乾杯,記者公會的舊建築,有著台式風格的酒吧氣息。

這座古老的城市找到它最迷人之處,與其他城市最大的差異,屬於自己的生活體驗。

全文請點:http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/article-content-94474-104687

相關文章
【今周刊】台南,老味道 新生命(下)
【今周刊】親親旅行 走進雲林的人生
【今周刊】旅行的年齡(下)
【今周刊】旅行的年齡(上)
【今周刊】綠色稻浪搖曳的美麗池上(上)
【今周刊】綠色稻浪搖曳的美麗池上(下)
【今周刊】讓美麗的東海岸不再哀愁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