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去尊嚴的大地
在那裡的長輩們,種了一輩子的稻米。
年輕的孩子們,拼了命外移到大城市。
那裡什麼都沒有,只有大片的山林、土地和漫長的冬季。
沒有孩子,沒有孫子,而剩下一塊塊的田地,慢慢變成荒地。
失去生活重心的老人們,失去了尊嚴在無形之中開始放棄。
為了什麼種稻,為了誰而收割。
盼著能在身邊的孩子,在哪裡?
不像城市裡有防震堅固的高樓大廈,便利商店比公共電話亭還密集。
百貨超市裡所陳列的商品與專櫃,好像樂園一般多彩多姿。
網路、手機、電子產品,日新月異。
反正這裡什麼都沒有。
老人不再以低頭揮汗的飽滿黃金為榮。
曾經,也有人決定結束自已看似無用的生命。
這是大地藝術祭背後的故事,也是日本過疏、少子、老年化最典型的範例。
凝結力量與微笑
看著被寂寞與空洞漸漸吞噬的故鄉,新瀉縣出生的北川富朗,提出了「藝術項鍊計劃 (The Art Necklace
Project)」。在越後妻有的六個城鎮,期待以藝術為手段,透過城市來的志工或前來觀賞人們與在地的居民的互動,讓都市與農村之間的人們,發生「關係」。讓城市的人們感受農村的美好,也重新讓農村的人們拾回自信與被受需要。
炎熱的夏末,農舞台值班的爺爺奶奶,熱情的招呼旅人。
腳踏車租借處的大叔們,一邊登記租出去腳踏車的編號,
一邊笑著討論下週稻田收割的鎖事。
一邊笑著討論下週稻田收割的鎖事。
廢屋再利用改造成的藝術品據點,廚房也沒有空著。
用在地的食材,做出了各式不一樣的飯糰與家常菜。
媽媽們的手的力道,是機械無法取代的精密計算。
稻田中的小人、空地上的大窗、車站旁的茅草塔或是掛在空中的文字。
每一位藝術家透過對在地的感覺,深入居民的生活,把腳下這片土地的故事或傳說,用不同的表現方式,把只屬於這裡的作品,植入這一片土地上,更植入這一群村民的心裡。
值班的老人,害羞的回答外地人問題時,眼中卻閃爍著自信與引以為傲的光芒。
我想,藝術祭帶回的不只是人群,而是喚回在地居民們的尊嚴與自信。
海的復權
類似的故事,在各個角落發生。
從高松港邊,眺望散落在日本瀨戶內海中的小島;這些島嶼有著不同的故事。
因為農漁業低迷而被入主的錬銅工廠所汙染的「直島」;曾是日本最大工業開發及廢棄物傾倒的垃圾島「豐島」;還有重污染的大煉銅廠,殘留了大量銅礦渣與廢棄玻璃的「犬島」。另外還有「大島」,住著一群被認為是高危險傳染病的痲瘋病人,被隔絕在海中的小島裡,逐漸被社會所淡忘。還有其他島嶼因為島嶼狹小土地不易耕種,居民外移形成了人口老化的現象,幾乎成了無人荒島。
有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成功經驗的策展人北川富朗,再度邀請了數十位藝術家從環境思考創作,將作品導入了山林、湖泊、海洋、稻田與洞穴,期待讓更多人親近土地,再度愛上這裡與關注這些課題。
而三年一次的瀨戶內海藝術祭,在2013年重整執行層面,吸取過去經驗,將這一次為期108天的藝術祭分為三個季節舉行。並且擴大版圖加入了五座島嶼,分別為春季限定開放的「沙弥島」,夏季限定開放的「伊吹島」、以及秋季限定開放的「 本島」、「 高見島」與「粟島」。讓島上的居民們與前往的旅人們,有更好的觀賞品質與生活環境。
而海上的島嶼又會有著什麼樣的轉變。
我想,得親自去走走才會看見那些美麗的笑容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