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

【今周刊】讓美麗的東海岸不再哀愁

撰文 / 游智維
出處 / 今周刊   886期


每一趟你走過的在地旅行,都不只是旅行。深度的體驗,可以帶動地方微型產業的發展,鼓勵更多年輕人從城市裡返鄉,帶動更多文化、環保等新的力量。



訪北京,一群友人問我若來台灣旅行,最推薦何處?

我不假思索地回答:「我想是從花蓮到台東的東海岸吧!從七星潭、蕃薯寮、新社、石梯坪、長濱、 烏石鼻、三仙台、成功鎮,一直到東河、杉原、都蘭。這些臨海的小村莊,在綿延不絕的海岸山脈與遼闊的太平洋,形成上百公里的狹長山海交界之處。除了自然美景,幾乎是由部落串成的美麗項鍊,也有著豐富多元的人文歷史故事與在地文化特色,足夠花上一整個星期慢慢旅行,細細體驗。」

所以這次旅行,我跟這群朋友一起去了東海岸。

車子行駛在台十一線上,來自海面帶有鹹味的風襲上臉龐,這陣風與礁石上的浪花,到底來自於海平面那端多遠的地方?停在北加路蘭山最佳視野,也是海岸公路最高點的芭崎瞭望台,春子與國菊這對姊妹在這風光明媚的休息處開了家小店,協助販售部落婦女的手工藝編織創作,與原住民音樂等商品,來杯咖啡坐在木平台上靜靜地望著磯崎灣優美的弧線海灣,是調整步伐與心情的旅行序曲。

綠田連接藍海 世界美景

步入花蓮新社,綠油油的梯田從公路旁連至海岸,一片綠襯著一大片藍是世界少見的景觀。噶瑪蘭族耆老們編織著香蕉絲,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的傳統記憶,隱藏原有文化和語言融入阿美族部落中,守著這一方土地辛苦地生活,背後代表的是強勢武力入侵的加禮宛事件歷史。數百年來先人開墾的農地,也在城鄉落差拉大、求謀生穩定收入的考量下,棄置休耕數十年,近年才重修水圳復耕,這裡的地形不適合機械耕作,只能靠人工耕種的稻穀產出,一粒粒都值得思考土地的價值與堅強生命力。

在台東成功鎮旁的小漁村比西里岸也有著類似的遭遇,世居此地的部落朋友們,在緊鄰著海岸的獨立三座小島上放牧羊群,在洞穴中乘涼休息,坐在石塊上哼唱著傳統歌謠。城市裡的權力擁有者告訴他們這裡將成為熱門觀光景點,會建起跨越大海的美麗拱橋,將有源源不絕的商機。橋蓋好後旅客確實也大量湧入,當權者又鑿了山洞搭了個橋,取代原先的路,從此小漁村被略過遺忘,放牧的羊群可以跑過橋離開小島,牧羊的部落年輕人也只能離開故鄉,到城市尋找生機,在都市邊緣形成像是三鶯、八尺門等聚落,那又是一段故事了。

美麗,終究得成為哀愁嗎?

城市來的旅人總是熱愛著鄉村部落保持原始景觀、古老歷史、有機蔬果端上餐桌、心靈在這得到洗滌,當然最重要的是價格平易近人,不該因遊客增加而有所漲價改變。但缺乏收入與預算的偏鄉如何改善生活?如何重視教育?如何堅持文化、守護自然?如何維持原先的美好,在這物價飛奔的時代裡找尋繼續生存的可能?

遊覽車一日有二百輛經過東海岸,只有少數的消費者願意停下腳步,在這些部落裡過夜停留,真實地進入他們的生活,思考他們對生活的態度與觀念,跟著他們走入山林海洋找尋食材、認識漁獲野菜。在村莊裡信步晃蕩,聽著海女採集海鮮與船長捕飛魚的故事。看著滿臉皺紋的年老阿嬤用麻絲如何揉捻成線,學習一條一條地編織成網。

孩子們在月光下抱著寶抱鼓拍拍打打,小老師教大朋友練習節奏調整呼吸。部落裡的耆老們吟唱著歌謠,那是古老風中巫師的聲音,伴隨著踩踏繞圈的腳步撞擊心底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